五線譜版•附作品聆賞CDx1片•
作者個人網站:  http://yingchiehsun.weebly.com 自序
作家, 用文字和讀者邂逅; 作曲家, 用音符和聽眾邂逅。 我, 想當個作家也想當個作曲家, 而實際上更像個天馬行空的狂想家, ……用這本書和你邂逅。
不想只有寫樂譜的我, 當它定義成一本樂譜書。 除了寫寫現代或看起來像現代, 其實是後現代解構加復古的混血音樂外, 它也兼負著一種叫「書」的功能, 就是和讀者聊聊作曲家的心事。 在音樂會裡我們把它稱為樂曲解說或創作動機之類的, 而在這裡更像個作家的囈語或喃喃自語, 我紀錄了一些寫作當時的生活現狀或感觸, 以及自己對音樂界、作曲界的一些想法及觀察。
我, 生長於經濟起飛後的台灣中部, 一個平常一般的中產階級家庭。 和一般的我們那個年代的莘莘學子們有著類似的求學與音樂教育經驗 : 從小求好心切的媽媽帶著我到處拜訪鋼琴名師、教授, 中學念明星貴族音樂班, 大學念當時台灣音樂學生的第一志願師大音樂系, 畢業之後教了兩年國中音樂課順利考上教育部公費出國念作曲, 拿到碩士學位回國後不久又在競爭激烈的教職甄試中考進國立新竹高中音樂班專任…… ; 看似平步青雲的現實生活, 應該是滿足而無憂的。 然而內心世界裡不安的靈魂卻想透過創作的掙扎與撕裂得到喘息的出口 — 我知道我的靈魂一直在尋找一個飛昇的出口……?!
創作成了我與自己分享心事的方法 : 寫詩、寫散文、寫小說、以致於寫曲子。 許多樂曲所要描繪的心境其實都源自於詩詞, 只是用音符與聲音的表達方式是更隱喻與內在的。 音樂和文學繪畫最大的不同是, 它是流動的, 作曲家必須在時間流動的過程中去建立事件的意義, 而這些是透過聲音的抽象符號敘述來達到。 即使有許多學院派的作曲家們自誇的說他們的音樂不需要聽眾, 或阿Q的說服自己他們的聽眾在未來, 可是這就像失去監獄的囚犯一樣令人困惑 : 失去溝通能力、表達能力、與傳遞意義能力的音樂, 事實上也失去了存在的能力。
在學院與非學院之間我掙扎擺盪著, 年輕時青澀的作曲自尊總是薄弱不堪於承受音樂會、考試、比賽評分的打擊, 人云亦云的寫著自己也說服不了自己的音樂。 有一天我忽然領悟到, 如果我繼續被那些音符進行的規則捆綁著, 可能終其一生我都只是規則的奴隸, 到死都不能自由! 於是像流浪者之歌中的悉達多, 我猶疑了, 我真的應該服膺於這些我習以為常, 認定它們存在是必然的規則嗎?
多年來我總是想在世俗與非世俗外尋覓一條中間道路, 大家總是在講著普世的價值, 若眞的有一種圓滿無礙的創作普世價值, 那這世界或許就少了那麼多的不同創意與趣味了。 幸而我們是生活在二十一世紀多元文化並存的台灣社會, 一點點不同的聲音應該不是那樣的罪大惡極吧? 創作之偉大與不可取代性根基於一個信念 : 每個人都應該發掘他內心深處靈魂的謳歌, Write it down!
作曲家簡介:
孫瑩潔,1971年出生於台灣,孫瑩潔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並於美國卡內基•美侖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獲得碩士學位(1998),因為學術成績優秀獲得邀請加入Pi Kappa Lambda會員。曾於匹茲堡大學研讀作曲理論,後繼續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深造,2010年獲得博士學位。 學生時代作品已深受肯定,四重奏作品《偈》獲邀於丹麥參加1996年世界音樂節演出,弦樂四重奏作品《冰凍的夕陽》獲美國拉丁美洲弦樂四重奏作曲比賽首獎,近年作品常在亞洲演出,創作發表音樂會《現代音樂裡的詩情畫意》(2002)《姿影》(2008)深受好評。並常獲得教育部文藝創作獎以及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補助創作。管弦樂舞系列作品一《野柳綺想曲》於2010年獲國家交響樂團(NSO)首演。2012年籌辦築韵音樂工作室(MSS)推廣音樂創作及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