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樂的世界裡,「樂理」是共同的語言,也是溝通、學習、欣賞的橋樑與捷徑。數百年來累積醞釀而成的古典樂理,條理分明脈絡清晰;學習古典樂理,讓我們更能具體領略音樂的無形美感,感受樂音的動人力量。 《古典樂理入門》以精簡的圖表內容、平易的文字說明,在浩瀚音樂世界中開啟一扇通往深層感受與探索之門。無論作為音樂愛好者的知識書、音樂專業人講授相關理論時的參考書、音樂學子複習基本常識的工具書,均方便且實用。

編著■林怡君
LIN YI-CHUN
國立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藝術學碩士
專職音樂教育工作者、作曲家
文建會「第一屆國際加台夏季舞蹈–音樂節」委託創作
台北國家演奏廳,首演室內樂作品《丟丟銅仔》
曾任宜蘭中道高級完全中學、宜蘭縣立復興國中音樂班教師
現任教於國立羅東高級中學音樂班
審訂■王真儀
WANG JEN-YI
1986 第一屆中華蕭邦少年鋼琴大賽冠軍
1991 鋼琴榮譽獎、普羅科菲耶夫演奏獎、蕭邦演奏獎〔皇家音樂學院〕
1992 伯明罕國際鋼琴比賽冠軍
貝多芬演奏獎、法國作品演奏獎〔皇家音樂學院〕
1993 倫敦皇家音樂學院音樂學士
1994 倫敦皇家音樂學院演奏研究所
廿世紀作品演奏獎、廿世紀英國作品演奏獎〔皇家音樂學院〕
皇家音樂學院鋼琴大賽第三名
1995 倫敦皇家音樂學院音樂碩士
最佳協奏曲演奏獎、舒伯特演奏獎〔皇家音樂學院〕
2000 紐約市立大學音樂藝術博士
開啟探索之門的音樂導覽書
相信大家都有過類似體驗:參觀繪畫、建築等藝術展覽時,若配合解說員帶領、語音導覽或專書、小冊子等相關服務和閱讀,則欣賞的角度和程度將有所不同,留下的感動和印象也更為深刻。
道理何在呢?
對於一件藝術作品,觀賞者的注意力通常會先聚焦於其「神來之筆」,爾後或許會(也或許不會)對這作品的形化過程產生興趣。但如果我們願意花些時間了解形化過程中的歷史背景、構思、技巧,曾遇到的困難、瓶頸,克服障礙的方式等等,將會因此更貼近藝術家們的感性與理性,進而獲得更深刻的滿足與感動。
《古典樂理入門》帶著這樣的起源動機,希望提供音樂愛好者一個窺探音樂形化過程的「解說導覽」。此書共分成十六章,由簡入繁,內容順序有著密切的關聯和邏輯性。第一章簡述音樂的定義及構成音樂的素材;第二章介紹音樂的最基本材料(音名);第三章討論音名的記錄工具(譜表與譜號);第四章對音符與休止符做了仔細的介紹;第五章解釋有關音符的變化記號。第六、七章說明有關節奏的部分,包括節拍以及單拍子與複拍子。
第八章起,討論音與音之間的關係與其關係所構成的音樂素材:音程、各式音階、調性關係、轉調方式、移調概念。第十三章列舉並加以解釋一些樂譜上常見的記譜方式和記號。第十四章介紹三和弦,此部分是進一步探討和聲學的重要基本概念。第十五、十六章解釋常見的裝飾音符號與演奏方式,亦將常用的音樂術語表列出來,以便於查閱、使用。
聆賞古典音樂會之前,大家應該都閱讀過節目單中的樂曲解說;這些解說,其實就是幫助觀眾先行了解演奏內容的「導覽服務」。有時由於音樂專用術語充斥其間,樂曲解說似乎顯得不盡平易近人……常讓有意入門者望而生畏。
《古典樂理入門》希望能打破這樣的隔閡:它可作為一般音樂愛好者的知識書、音樂專業人講授相關理論時的參考書、音樂學子複習基本常識的工具書──在浩瀚音樂世界中,期待能為您開啟一扇通往深層感受與探索之門。
紐約市立大學音樂藝術博士
王真儀
2007年2月